本项目通过联合不同类型的高校共同开发并实践一门社会创新课程,并选拔学生在一年的时间内针对个社会问题开发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社会责任感和跨学科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同时联合多校教师共同研发一种符合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型大学课程,从而深化高校间研究导向型的跨学科社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并最终解决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对课程改革以及学生引导方面的不足。
项目详述
项目期望解决的问题:
过去的几十年,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进入公众视野,这些问题已经不单纯是和很多个体十分遥远的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而是就像今天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的老龄化、 种族歧视、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存、数字化时代的隐私问题、财富不平等造成的社会动乱等等。在今天,每个人都能深刻体会到,社会问题并不是和个体无关的宏大叙事,而是 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甚至影响着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存在。随着各种新兴技术的出现,这些 社会问题带来的影响正在极速放大。如何面对和有效缓解社会问题,已经成为经济高速发展几十年并且新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社会创新的概念也因此成为社会热点。如何利用创新的观念或开发新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既有的或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是时代给予这代人的命题。
历史地看,社会创新的发展主要靠一小部分具备社会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社会企业家)来推动。而在当下,更重要的,当前全世界遇到的越来越复杂的社会问题,已经不是 单纯靠一小部分人可以解决的,而是社会中的每个人和每个组织都需要参与其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例如,最近一些年,“共益企业”已经成为趋势,甚至任何一个商业机构都必须要系统地考虑其业务的社会意义。因此,不管社会中的每个人具体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需要心系社会,关注社会发展。不管在什么行业,都把社会的福祉作为重要的考虑维度。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一些社会个体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集体利益的事例,让我们意识到当下社会的脆弱。
社会中的每个人如何才能为社会问题的解决做出贡献?如何才能利用有限的资源创新 性地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我们每个人如何才能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教育毫无疑问是一 个核心途径。作为教育机构,大中小学必须要反思自己培养的人才,如何能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也能为其他人考虑,至少不以剥夺他人利益的方式来为自己获利。
社会创新教育之根本,在于培养学习者的社会责任感,并运用创新的思维,跨学科地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包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理解和深刻的洞察力,组建团队并跨学 科整合知识和调动社会资源的领导力,用创新的思维解决特定社会问题的创新力。而这些社会企业家必备的素养和能力,在当前的大学教育中很难获得。
过去几年,国内很多大学已经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育教学改革,并把教师教学理念更新作为重要抓手,开展了大量的教师培训,同时也着力于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当前,国内 大学的教育改革亟需关注“后半程”的问题,即在教师的理念和能力提升之后,如何提升 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开发能够适应新时代学习需求的课程体系。
因此,本项目希望联合那些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已经在教学创新和人才培养理念方面做出转变的高校或一线教师,共同帮助学生转变从以知识和考试为导向的学习到以解决社会 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学习理念,跨校打造提升学生社会创新素养和能力的社会创新课程体系,以一门课程在不同类型高校间的实践与推广,为当前中国大学培养社会创新人才探索一条新的路径。具体来说,项目希望解决以下大学社会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层面:很多大学和教师已经在调整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但学生却没有同步做出转变。多数大学生对学习的认知还停留在被动地听取知识讲解、复制和记忆知识的层面,缺少创新思维的训练。同时,由于大学生的知识学习大多局限在自身所选专业范围内,很少有机会与不同专业的学生交流与学习。此外,很多专业偏重理论学习,从而与社会实践脱节,学生很少意识到或欠缺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真实的社会问题, 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不足,很难为推进社会创新发展贡献力量。加之,大学生在校期间很少跳出校园环境考虑自己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兴趣或者敏感度不 高,很少有意识地思考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2. 课程与教师层面:培养具备社会创新能力的人才需要一个具体的扶手,社会创新课程应运而生。虽然,部分高校有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但是创新创业课程的育人目标多集中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如商业方案书的书写技巧等。很少有高校开设针对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并开放给所有院系学生自主报名参与以项目式学习为主的跨学科创新课程。
一方面,全球高校对社会创新的重视自19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教师对社会创新的理解仍有争议,当前尚无明确的课程大纲与完善的课程体系供高校借鉴与实践,因 此,本项目希望通过带领一批对社会创新感兴趣且希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师一 起实践一门社会创新课程,形成对社会创新课程授课内容的共识,建立一个适用于中国高校的社会创新课程体系;
另一方面,当前中国大学的授课模式仍为一门课一位教师一本教材,课程目标主要还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考核也以知识点为导向,几乎不涉及对学生学习素养和能力变化方面的评估。因此,跨学科社会创新课程需要两位及以上来自不同 专业的教师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共同研发设计课程大纲与实施方案,有意识地调动学 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真实场景,以真实问题驱动的项目来训练学生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3. 平台层面:社会创新与社会问题紧密结合,需要调动和整合大量的社会资源,其中包括 企业、非政府组织等业界资源,然而当前大学多在单打独斗,缺乏一个统一的平台整合高校间可以共享的社会资源;同时,也需要一个平台实现跨校间课程建设层面、教师教学层面和学生学习层面的交流与互通,分享各自的最佳实践,形成推动社会创新教育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基于过去几年项目的积累,我们己经较好地解决了“社会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哪些素养和 核心能力”以及“高校如何通过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提升这些能力”等问题,并为此总结出 了跨学科社会创新课程理念和原则、核心环节和开展流程、课程的组织管理等课程体系相 关的内容。接下来本项目将对该课程的实践和改革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并重点关注如何这类课程如何在已经实施课程的学校内部的可持续发展与推广,以及和业界资源和社会之间 的链接。同时,本项目将借助高校跨学科社会创新课程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平台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将社会创新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在国内的高校和社会各界进行更广泛的推广。